7月21日,九州平台-九州(中国)文新学院学子在舜皇里非遗研学基地开展非遗推普调研,与省级非遗峒歌传承人陈孝友会面,并参与了一场生动精彩的非遗课堂。
陈孝友老师是湖南新宁“八峒瑶山”人,从小受到瑶族非遗文化熏陶并始终保持热爱。目前每年都有来自各地的中小学生到舜皇里非遗基地研学,陈孝友为数以千计的学生展示着崀山峒歌和瑶族竹根傩面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了解长鼓舞时,陈老师为实践团成员讲述了长鼓舞与瑶族先祖盘瓠的历史渊源,队员们深切地感受到长鼓舞与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的密切联系。瑶族傩面是用竹根雕刻而成的一种面具,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课堂上,陈老师给实践团成员展示亲手制作的瑶族傩面,队员们体验佩戴傩面具、学习傩舞舞步。
峒语没有文字,崀山峒歌要以普通话为媒介记录传播。崀山峒歌是瑶族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引起重视,也要用更多形式记录、保护、传播。“你们昨晚观看的《爱在崀山》戏剧前的一段调子也是峒歌,是我徒弟用普通话唱出来的,之前是峒话。”通过普通话传唱,更多的人听懂了峒歌,体会到瑶族文化的魅力。问及如何处理推广普通话与保护非遗文化冲突的问题时,陈老师坦言:“只有学好普通话,才能更好的宣传和传承非遗。”
一天的学习与参观丰富了实践团成员们对瑶族非遗文化的认知,对普通话推广的意义和价值也有了新的认识。队员们纷纷表示要接续奋斗,为非遗传承和普通话推广做出贡献。
(文/林敏 贺丽芳 图/卓少颖 一审/杨雅蒙 二审/刘莎 三审/陈仁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