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学术 > 科研动态 > 正文

科研动态

“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张福贵教授主讲“历史的鲁迅与现在的鲁迅”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17日 来源: 作者:

 

 

2020年9月15日晚七点半,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张福贵教授受九州平台-九州(中国)邀请,通过腾讯会议进行了以“历史的鲁迅与现在的鲁迅”为主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新系易彬教授主持,来自文新系各级研究生、本科生、部分老师以及校外的人士,共计近150人参与了会议。

从鲁迅生前到鲁迅死后,我们对鲁迅的评论从来没有停息过。作为中国的学生,我们从小就在教科书中读到鲁迅,但也许我们对鲁迅的了解并不全面。今天张福贵教授带领我们走进历史语境中,在浮浮沉沉的历史中去了解鲁迅。

张福贵教授以“历史的鲁迅”和“现在的鲁迅”为讲座的两个切入关键点来向我们阐述从历史到当下,人们对于鲁迅的认识。鲁迅是个富有极强批判精神的斗士,鲁迅生前“骂过”很多人,但鲁迅不仅会“骂人”,也被别人“骂过”。处在“历史”之中的鲁迅,从来不乏有对其批评和否定的声音。

首先是对于鲁迅文学价值的否定。早期,比如成仿吾对鲁迅的文学作品的否定,再后来更是有不少人质疑鲁迅的文学创作能力,因为鲁迅没有长篇小说面世。“国学大师”刘文典更是写文从鲁迅的性格、人品到小说创作等方面指出鲁迅的“十八宗罪”。在张福贵教授看来,对于鲁迅文学价值的判断是一种审美判断,宜用宽容的眼光来看待。

其次是对于鲁迅心理性格的否定。鲁迅激烈而尖刻,这是一种“斗士”的性格。在历史上,比如陈源(陈西滢)、林语堂、苏雪林等人都有对鲁迅性格的批评。对于一直为人所争议的鲁迅激烈而尖刻的心理性格问题,张福贵教授认为需要正视。在他看来,鲁迅的尖刻来源于他的深刻,鲁迅的激烈来源于自信和决绝。一个社会的改变,一种思想的觉悟,往往是由于个人的先行觉醒,当觉醒的个人面对未觉醒的大多人,往往是激烈的。当新生力量还不足以抗衡旧的庞大的阵营时候,他必须以这种“决绝”、“激烈”的姿态去面对去反抗,正如鲁迅所言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因而,这种“决绝”、“激烈”的姿态是其实不得已而为之的。作为先行的觉醒者的鲁迅,他是激烈的、尖刻的,也是孤独的、痛苦的。

而在八十年代之后,对鲁迅最大的批判是对他人格的批判,尤其是人们在朱安和鲁迅这段封建婚姻中对鲁迅行为的批评,张福贵教授则认为鲁迅和朱安其实都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也许鲁迅在心理性格、人格上有所缺陷,但是“有缺点的战士,毕竟还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当我们对历史中的鲁迅的阐释,应该带着一种相对宽大的、包容的态度去看待那些缺陷。

而对于“现在的鲁迅”这一命题,张教授认为在当下这个语境而言,鲁迅已不仅仅是周树人,而成为一种文化、思想的符号,具有超越性。张教授恳切地提出,“要去读鲁迅的全集,读完鲁迅全集你会感慨,中国有鲁迅,真是幸事,不仅是中国的,甚至是世界的”、“在这样一个纷纭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鲁迅。”

鲁迅究竟何以伟大?张福贵教授认为,鲁迅其伟大就在于鲁迅为我们民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命题,其核心就是“要使非人成为真的人”,要“改造国民性”。从鲁迅的作品探去,我们会发现鲁迅一直致力于构建全面、完整的人性(即立人),鲁迅意在根除民族的劣根性,以达到对人性的关怀。这在鲁迅笔下的众多人物如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人身上我们都能有所察觉。

张教授分享完毕后是同学们的发言提问环节,大家都十分积极地提出了自己对鲁迅相关问题的思考与疑问——“鲁迅的生命止于1936年,那么鲁迅如果生命不止于此,这样一个斗士的他在之后可能会有怎样的表现?”、“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很丰富,为何在城市生活了很长时间后,他仍然站在乡土文学的角度来创作,而不是都市文学?鲁迅在三十年代对左翼有着极大热情,但是他并没有相应的左翼革命文学创作,如何看待鲁迅现实和创作的偏差?”、“请问一下老师,您认为鲁迅在那个教育普及度不高的时代,对占中国绝大多数的普罗大众有多少影响?最终挽救中国的是觉醒的知识分子还是懵懂的平民百姓呢?”……对于同学们的提问,张福贵老师一一提出了客观中肯而条理清晰的解答。在这近两个小时的学术分享中,张福贵教授语言表达流畅,思维严谨缜密,对于鲁迅相关的材料信手拈来,一气呵成,令在座的听众们对“熟悉又陌生”的鲁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讲座最后,易彬教授进行了一番总结:“张老师对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非常熟悉,各类文献都是信手拈来。尽管张老师一再强调对鲁迅有着特别的情感,但他对鲁迅的评价始终保持着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让我们重温了历史鲁迅的原貌,也体味了今日鲁迅的价值。张老师对于‘文学的鲁迅’和‘现实的鲁迅’,‘鲁迅’和‘周树人’的区分,都是有着意义的命题。借用张老师的著作《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的说法,我们也可以说,这一场讲座,也会让我们在这样一个庸常的时代,依然能保留思想的火种,依然可以不那么平庸,或者说,可以延缓迈向庸常的步伐。”

 

(图文/潘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