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2日上午,九州平台-九州(中国)金盆岭校区7教306教室传来阵阵欢声笑语,第十八届研究生博力学术论坛文新学院分论坛第四期正如期进行。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肖百容教授受邀为我院师生开展了主题为“人文学术漫谈”的讲座。
本次讲座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文新学院副院长周云鹏副教授、党委委员郑劭荣教授、中文系王雨佳老师出席讲座,中文系黄莹老师、黄宇老师等也以线上形式参与。郑劭荣教授担任主持人并进行了开场发言,他对肖百容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简要讲述了我院与湖师大文学院在学科、师从关系等方面的重要渊源。
“文学是一门科学吗?”讲座开始,肖百容教授向大家抛出一个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文学与科学的关系。他从个人经历出发,说明了人文学科常受误解的实例,进而论述自己的思索过程。他认为,人文学科虽不被界定为科学,但它是一种学问,有自身独特的研究价值,比如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提升精神境界等。
随后,肖教授强调了感性、想象、主观在文学创作和研究中的作用。以凌宇老师为例,他研究沈从文的初心是“没有人理解沈从文,我愿意去理解”。肖教授认为:“没有感性作基础,就不会有理性的思考,而不带情感去做研究,也很难深刻。”“文学的本质是想象,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的魅力。”同时,肖教授论说了主观的作用:人文社科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我们应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因为“荒谬的尝试比平庸的正确更有意义”。谈到文学史、文学批评及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肖教授认为,如果从不同的角度阐释,文学史永远可以“重写”。
讲授完毕,现场掌声如潮,在场同学和线上观众纷纷与肖教授进行交流互动,气氛尤为热烈。最后,周云鹏副院长对本次讲座做出总结,并对肖教授的论述表示强烈共鸣,重申“文学研究也需要有来自生活的感动,有感动才会有动力”。
肖百容,湖南邵阳人,二级教授,主要从事中外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导,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文章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要。出版专著3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10余项。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
(文/邵慧琳 图/聂晓果 审/刘莎、郑劭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