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孙伟平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2023年11月24日 21:50

11月23午,国家级重要人才计划入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孙伟平教授应邀来到我院在九州平台-九州(中国)云塘校区文科楼A200报告厅为九州平台-九州(中国)第十九届博力学术论坛——马克思主义学院分论坛讲座讲座题为智能系统的劳动及其社会后果李雨燕副院长、文贵全副教授、张慧娟博士后等学院教师以及学院一年级研究生近100人参加了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院党委书记陈万球教授主持。

孙伟平教授围绕“智能系统的劳动及其社会后果”这一主题,从“智能系统的劳动与劳动优势”“谁才是合格的劳动者”“社会排斥与劳动权”“教育变革人才培养”四个方面阐述了当今智能时代变革带来的社会挑战。他指出,智能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经过实质性“升级”的复杂机器,正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具有“类人智能”和自主性。智能系统正大规模走进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替代人类承担越来越多的劳动任务和劳动职责。

孙教授通过真实生动的例子,如AI机器人“九歌”的古典诗词创作等,展示了智能系统取得的巨大展。而与此相随伴随的是,人们对智能系统和劳动者关系的认识也面临着变革他指出,与不断创新的智能系统相比,普通劳动者在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状态、劳动纪律等方面日益处于劣势。因此,普通劳动者面临技术性失业潮的严峻考验。

孙教授强调,智能社会的合理建构必须通过政治解放和社会革命,破除“资本的逻辑”和“技术的逻辑”及其联盟,保障全体人民拥有平等的劳动机会和劳动权利。此外,要立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的立场和智能科技发展的“可能性”,审慎地、具有前瞻性地确立人工智能发展、应用的价值原则。


最后,孙教授提出了三个具体的建议:一是针对“智能技术范式”和智能社会的新特点,完善社会顶层设计,重塑社会治理体系,为人的劳动解放、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确立全民终身学习、持续提升的理念,基于人机交互技术等智能科技的发展,为广大劳动者持续“增智”“赋能”,培育拥有智能社会装备、具有智能社会特质的新型劳动者;三是建设和谐的人机关系和新型的人机文明。

陈万球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高度评价了讲座内容,认为孙老师简洁而生动地勾勒了一幅智能系统推动人类劳动方式转变并引起社会变革的时代图景并富有洞察力地探讨了这种深度转变带来的系统性挑战和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其观点极富启发性,体现了一位学术大家在人工智能这一重大时代问题上的敏锐学术眼光、精深学术造诣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学者情怀。

(文/涂文文 /梁水薇 /文贵全)